第2章 分拨雏形,设立运河沿岸货物中转站(1/2)
扬州城的码头边,人声鼎沸,吆喝声、货物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林远站在高处,目光扫过混乱的装卸场景,眉头紧锁。
如今“天元镖局”虽已在扬州站稳脚跟,但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货物运输的效率和损耗问题愈发凸显。
从各地汇聚而来的货物,在这里中转后需发往不同方向,可现有的运输模式毫无规划,导致大量货物积压,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必须得改变了。
”林远喃喃自语道。
他想起现代物流中高效的分拨中心模式,心中逐渐勾勒出一个计划——在运河沿岸设立货物中转站,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分拨运输体系。
林远先是找来一张巨大的宣纸,将大明地图仔细描绘其上。
他凭借着记忆和这段时间收集的情报,详细标注出运河的走向、沿途重要的城镇、商路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区域。
同时,他召集了镖局里几位头脑灵活、熟悉水路运输的伙计,开始商讨中转站的选址问题。
“这运河沿岸,淮安、济宁、临清等地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过往商船众多,货物往来频繁,很适合设立中转站。
”林远指着地图,向伙计们分析道,“淮安位于南北漕运的关键节点,南来北往的货物大多在此汇聚或分流;济宁是运河中段的重镇,连接着中原与江南;临清靠近北方,是南方货物运往京城及北方各地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个地方设立中转站,能最大程度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
伙计们听后纷纷点头,但也提出了担忧:“掌柜的,设立中转站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得和当地的势力打好交道,稍有不慎,这事儿可就黄了。
”
林远胸有成竹地笑了笑:“这些我都考虑到了。
人力方面,我们可以在当地招募可靠的人手,进行统一培训;物力上,我会设计一套标准化的货物存放和装卸流程,尽量减少资源浪费。
至于当地势力,我自有办法。
”
说干就干,林远带着一队人马,首先来到了淮安。
淮安城依运河而建,码头边商船鳞次栉比,岸上搬运货物的工人穿梭如织,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
林远在码头附近转悠了几天,仔细观察着这里的货物流动情况和周边环境。
最终,他看中了一处靠近码头的闲置仓库,此处地势较高,不易受水淹,且空间宽敞,稍加改造就能满足中转站的需求。
然而,当林远准备租赁这处仓库时,却遭到了当地漕帮势力的阻挠。
漕帮在淮安经营多年,掌控着码头周边的诸多产业,对于林远这个外来者的“入侵”,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漕帮的一位小头目带着一群打手,气势汹汹地来到仓库,拦住了林远。
“小子,这地方是我们漕帮看上的,你要是识相,就赶紧滚蛋!”小头目恶狠狠地说道。
林远不慌不忙,微笑着说道:“这位大哥,我设立中转站,对大家都有好处。
以后货物运输更有秩序,装卸效率也能提高,漕帮的生意说不定还能跟着更上一层楼呢。
”
“哼!少在这里花言巧语,我们漕帮的事儿,轮不到你个外人插手!”小头目根本听不进去,一挥手,打手们便围了上来。
林远早有准备,他示意身后的伙计们不要轻举妄动,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说道:“各位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我这中转站采用的是全新的货物分拨模式,你们看。
”他将图纸展开,上面详细绘制了中转站的布局和货物分拨流程,“货物运到这里后,会按照目的地进行分类,通过专门的通道和装卸设备,快速转运到相应的船只上。
这样一来,码头的混乱状况会得到极大改善,货物积压的时间也会缩短。
而且,我还计划和漕帮合作,让漕帮的船只优先使用中转站的设施,收取的费用也会比市场价低一些。
”
小头目和打手们看着图纸,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林远见状,继续说道:“大哥,您想想,要是码头变得更高效,来往的商船肯定会更多,漕帮的收入不也会增加吗?这可是双赢的买卖啊。
”
经过一番劝说,小头目有些心动,但还是不敢擅自做主,便说要回去请示漕帮老大。
林远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主动提出愿意和漕帮老大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