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2/4)
想来是因为阿父和先祖们,崇明知道,心里却不可避免的起了些波澜,哪怕是殷商王室,亦只有殷受对他们崇家多有照拂,守卫殷商王室是他崇家世世代代的职责和家训,义不容辞,但能得人感恩,毕竟是一件心神熨帖亲近的事。
她真是了不得,他原以为自己进不来竹方,不曾想还能得真心相待。
崇明回道,“崇明知晓了。
”
“那你吃好住好,有什么需要尽管来找我。
”甘玉长长呼了口气,轻轻松松走了。
甘玉走后,崇明拿着手里的宝剑耍完一整套剑法,心中越发喜爱,想起白日见过的容颜,心说阿受让他看管着些,不要让旁的男子接近圣女,只怕是很难,想娶圣巫女,更是难上加难。
第31章可真是笑死我了
学舍和书舍基本是并生的。
学舍里的学子也不是单纯的埋头读书,他们各有分类,但都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学冶炼的势必要下场去矿山。
学医的要做巫医的学徒,跟着老师上山采药,出城治病。
学农事的隔几日便会被派往各个村落,修习农事的同时,还负责教授子民们种地的常识,使用新的耕种农具。
学武的必定要入军营,上山剿匪。
甘棠在竹邑的城中央开了个大广场,沿着广场边栽了将近五十棵油灯树,点亮后明如白昼,每隔两日便指派一名成绩优异的学子在广场上教受百姓们识文断字,她也会去,基本一月一次。
起初只有几人,渐渐的人满为患,孩童,学子,农人,甚至是一些未及笄的女子,到时到点都会过来听讲,这样一个年代,字少,且复杂,识字的人并不多,普及起来就十分困难,所幸甘棠起步得早,三年下来,也颇具成效。
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温饱问题不是那么窘迫紧张之后,也愿意再往上攀爬一个台阶了。
能识文断字的奴人,先一步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受人尊敬的底层人。
字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新事物产生时被创造出来的,有学舍和官府共同整理在册,再口口相传,约定成俗,使用得久了,也就变成真正的文字了。
甘棠去广场的时候,多是讲一些劝农桑劳作,勤劳有饭吃的神明事迹,她脑子里东西多,讲起这些鸡汤来,就十分绘声绘色。
再加上有越来越好的生活当佐证,在子民们面前画出一张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大饼并不难。
“天下子民共为一家,选择贤能的人为我们办事,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每个人都讲信用,讲和睦,勤劳致富,老人们就能终享天年,中年人就能为家人创收,幼童就能安心长大,老弱病残能得赡养,只要我们捡起地上的财物为的不是私利,干活的时候不是为了偷奸耍滑,刻苦学习勤耕苦作,必定有国富民强,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甘棠言语间描绘的是世界大同,这是每一个子民心中渴望憧憬的太平盛世和理想国度。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甘棠同样期待着这一天。
崇明和无数的子民一道坐在下首,纵是知晓圣巫女长长的一段话实际是为了规劝农桑,却不免和旁边将圣巫女每一句话都当成王旨的子民一样,听得心潮起伏热切沸腾。
只为了她话里面形容的那一天,太平盛世,无疾苦,无血腥,无战乱,老有所依,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子民们群情激动,似是想欢呼呐喊,却又努力克制住不发出一点声响,全场寂静无声,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的看台上,生怕错过圣女的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