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贡比涅森林:一火车厢里的“投降”与“和平”(2/2)
retotellyoutheterms.”霸气侧漏,也完全没给对方留面子。
)
得,这哪是谈判啊,这纯粹是单方面下达命令。
接下来,福煦元帅就宣读了协约国拟定的停战条件。
一条条听下来,德国代表团的脸色越来越白,心越来越沉。
那条件,苛刻得简直不像“停战”,更像是“解除武装投降”:
1立刻停火:签字后6小时生效。
(这是唯一的“好消息”)
2撤军:15天内,德军必须撤出所有占领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领土,以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地方本来就是德国从法国手里抢的)。
3撤到莱茵河东岸:德军主力必须撤到莱茵河以东,莱茵河西岸以及东岸纵深地带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等于把德国的西大门彻底交给了对方)
4交出大量武器装备:五千门大炮、三万挺机枪、两千架飞机、五千辆火车头和卡车……基本上等于把德军的主要家当都交出去。
5交出海军主力:大部分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所有潜艇,都要开到协约国指定的港口扣押或解除武装。
(德国公海舰队算是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6废除之前跟俄国、罗马尼亚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等于德国在东线捞的好处也全吐出来)
7维持海上封锁:在最终和约签订前,英国人那要命的海上封锁,继续!德国老百姓还得继续挨饿。
埃尔茨贝格尔听完,整个人都快懵了。
这条件,也太狠了吧?他试图争辩几句,比如能不能延长撤军期限?能不能少交点武器?能不能稍微放松点封锁,让老百姓有点吃的?
福煦元帅的态度是:没得谈。
要么接受,要么拉倒。
给你们72小时考虑,过期不候。
要是还不签,那协约国军队就继续前进,后果自负。
埃尔茨贝格尔赶紧把电报发回柏林,请示艾伯特政府。
柏林那边也是愁云惨淡,军队将领(兴登堡亲自回电)表示前线顶不住了,必须签,哪怕条件再苛刻也得签,不然德国就完了。
于是,在巨大的压力和屈辱之下,1918年11月11日凌晨5点多,还是在那节冰冷的火车车厢里,埃尔茨贝格尔代表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协议规定,停火从当天上午11点正式生效。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西线上持续了四年多的枪炮声,终于,渐渐平息了。
士兵们从堑壕里爬出来,难以置信地互相望着,空气中弥漫着死里逃生的庆幸,但也夹杂着迷茫和不安。
战争是结束了,但和平真的来了吗?
对于协约国来说,这是胜利。
对于福煦元帅来说,这是他军人生涯的顶点。
但对于德国来说,贡比涅森林里的这纸协定,以及签署它的方式(文官背锅,军方甩锅),却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德意志民族的心里。
“我们没有被打败,我们是被出卖了!”——这种想法,像病毒一样开始蔓延。
而那节编号2419D的火车车厢,也因为承载了德国的“屈辱时刻”,而被历史牢牢记住。
谁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另一个出生于奥地利的日耳曼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来到贡比涅森林,找到这节车厢,导演一出惊人的“复仇”戏码。
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此刻,在1918年的那个冬天,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和平的曙光看似降临。
但贡比涅森林里埋下的那些怨恨、屈辱和不甘的种子,已经在寒冷的土地下,悄悄开始发芽了。
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呢。
那场决定未来格局的、更加吵闹、更加复杂、也更加关键的“算账大会”——巴黎和会,马上就要开锣了!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