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钟离雨风> 第1章 贡比涅森林:一火车厢里的“投降”与“和平”
第1章 贡比涅森林:一火车厢里的“投降”与“和平”(1/2)
要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么爆发的,那我们还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那一天说起。
公元1918年,秋。
欧洲大陆上那场搅得天翻地覆、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已经打了四年多了。
四年时间,足够让鲜花变成焦土,足够让小伙子变成白骨,也足够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变得摇摇欲坠。
咱们的主角之一,德意志第二帝国,此刻就有点撑不住了。
想当年,德国刚开打的时候,那叫一个气势如虹,施里芬计划玩得飞起,差点就把巴黎给端了。
可惜,马恩河挡住了去路,从此西线就变成了绞肉机,双方挖着看不到头的堑壕,堆上了几百万条人命,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是,时间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
打了四年,德国的血快流干了,资源快耗尽了,国内老百姓饿得前胸贴后背(英国的海上封锁可不是闹着玩的),人心也散了。
更要命的是,西线的战局在1918年夏天急转直下,协约国憋足了劲儿(尤其是新加入战局、精力充沛的美国大兵),发动了“百日攻势”,把德军打得节节败退。
后方也不稳。
水兵在基尔港闹起了兵变,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皇帝威廉二世一看大事不好,脚底抹油,跑到荷兰当寓公去了。
国内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政权落到了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手里,一个崭新的“魏玛共和国”在风雨飘摇中诞生了。
这个时候,德国的实际掌权者——以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为首的军方大佬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仗,打不下去了。
再打,德国就要彻底崩溃,甚至可能像俄国那样爆发赤色革命。
但是,让他们这些一辈子高傲惯了的普鲁士军人去低头认输?面子上挂不住啊!
于是,这帮“聪明人”想了个“妙计”:让新成立的文官政府去谈!让那些搞政治的去承担“投降”的骂名!我们军人嘛,虽然仗打输了,但“非战之罪”,是被后方的政客们“从背后捅了一刀”(这就是后来臭名昭着的“刀刺在背”传说的源头)。
就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被甩给了刚刚成立、屁股还没坐热的魏玛共和国政府。
而代表德国去进行这趟屈辱之旅的,领头的不是将军,而是一个叫做马蒂亚斯·埃尔茨贝格尔的中年男人。
埃尔茨贝格尔是德国中央党的领袖之一,是个文官。
你想想,一个文官,要去跟对面那些杀气腾腾的战胜国将军们谈“停战”,而且是代表一个实际上已经打残了的国家去谈,这压力得多大?这心里得多憋屈?但他没得选,为了德国不再流血,为了国家不至于彻底崩溃,这口黑锅,他得背。
时间:1918年11月8日。
地点:法国,贡比涅森林深处的一块铁路侧轨上。
为什么选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据说是因为法国人想避免谈判地点(以及德国代表)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或者说,是想让德国人彻底死了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心)。
这里停着一列火车,其中一节编号为2419D的豪华餐车(请记住这个编号,它以后还会出场),就是双方会谈的地点。
车厢的主人,是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
福煦元帅,那可是个狠角色。
打了一辈子仗,性格刚毅,甚至可以说有点冷酷。
当埃尔茨贝格尔带着德国代表团(里面也包括一位少将、一位海军上校和一位外交官)走进这节装饰考究、气氛却冰冷得像冰窖的车厢时,迎接他们的,是福煦元帅那张几乎没有任何表情的脸。
埃尔茨贝格尔先开口,大概是想表达一下“我们是来谈停战条件的”。
福煦元帅怎么回的?据说他连眼皮都没抬多少,冷冷地说:“你们有什么条件可谈?我是来告诉你们我的条件的。
”(原文大概是法语:“Askforanarmistice?Iam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