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唐长老真屈真消 野狐精假遭假骗(3/5)
奏道:“小徒皆是山野粗蠢之人,只晓得担负驱驰,并不识朝廷礼度,望陛下赦之。
”国王道:“不知礼法也不罪他,但唐圣僧法容怎这般慈善,三位高徒为何愈出愈奇?”唐长老道:“三个小徒貌虽丑陋,性实真诚。
”正说不完,光禄寺报融泄殿斋已备齐了。
国王就亲起身同到殿中去吃斋。
不一时吃完,国王就说道:“方才已蒙孙圣僧许拿妖僧,但今无踪无影,不知是甚样拿法?”小行者道:“拿法甚多,一时也说不了。
只问陛下,这国中左右前后有甚出名的高山大川?”国主命宣宰相来问。
宰相奏道:“国门之外,左右前后虽有爱日山、忘忧洞、萱草岩许多名胜,然是一丘一壑,止好供游人四时玩赏,并无深邃之地可以隐藏;惟此去西南一百余里,有一座九尾山甚是奇怪。
这座山原从九嶷山发源,一路逶迤蜿蜒而来,到此结了九条龙脉,但不见头,故称为九尾山。
这山上有美人峰、妆镜峰、画眉峰、点唇峰、折腰峰、并肩峰,又有罗汉峰、仙人峰、古佛峰、罗刹峰,又有鸳鸯交颈、石龙女、合欢松,奇奇怪怪,不一而足。
除了此处,再没有出名的山了。
”小行者听了道:“不消说是此处了。
”便对唐长老说道:“师父请安心在此坐坐,等我去找寻个消息来。
”一面说一筋斗早已跳在空中,不知去向。
国王看见又惊又喜道:“原来孙圣僧会腾云。
”猪一戒笑道:“孙圣僧会腾云,哪一个又不会腾云!陛下正所谓坐井观天也。
”国王大喜道:“这等说来,连三位也是腾云驾雾的神僧了。
”唐长老忙回道:“三个小徒实能在空中来往,似贫僧步步实地还虑难行。
”国王听了一发起敬,即留在融泄殿闲话不题。
却说小行者驾云向西南一路而来,早已望见一带高山十分奇怪。
怎见得?但见:
虎踞半天,吞吐低昂,识其面而莫测其背;龙来万里,迢迢起伏,见其尾而不见其头。
自卑升高,下一峰,上一峰,峰峰见奇峭之形;从远至近,前一岭,后一岭,岭岭作迂回之势。
长松老干,蟠结做夭矫之虬;乔木横枝,摇摆做飞腾之凤。
日照晴空,雷响山中瀑布;云生阴洞,雨喷石上流泉。
秀气所钟,遍地灵芝瑞草;灵光不散,满山异兽珍禽。
云霞缥缈,模糊望去但见一座高山;岩岫分明,仔细看来实是九条龙尾。
小行者到得山上,见那山形盘一条,拖一条,曲一条,直一条,横一条,竖一条,倒一条,顺一条,交一条,宛然九尾,知是此山,便前前后后各处找寻。
怎奈山身宽大,洞穴甚多,并无踪影,只得跳在空中细细观看。
忽闻得一个山坳里隐隐有钟鼓之音,及落下来察听,又不见一些踪迹,遂沿着一带溪水信步走来。
忽远远望见前面溪口有座大亭子,亭下边有几个妇女在那里说话。
欲要走近前问他,又恐怕惊走了,遂摇身一变,变做个麻苍蝇儿,一翅飞到面前。
只见那几个妇女虽剃得光光头儿,象个佛家弟子,却又一身绫锦宫妆打扮,都在那里洗摘素菜哩!就飞到一个年老的头上停住,听他说道:“明日佛爷与佛母成了大欢喜缘,你们这些小欢喜只怕要变做烦恼哩!”一个年少的答道:“我们却未必烦恼,只怕太后不肯做佛母,佛爷还要大烦恼哩!”又一个道:“我看太后的光景象个断然不肯的。
”又一个道:“既已落入圈套,肯不肯怎由得他!”又一个道:“我们不要替古人担忧,且等百日道场完了,肯不肯便知端的。
里面好吃午斋了,我们摘洗了素菜快去吧。
”大家遂将各色素菜一种种都收拾在篮内提着,一齐去了。
小行者因要探他的洞穴,便停在头上不动,跟了他去。
原来这个洞最是深邃,在那夹山中走了个三回九曲,方才看见洞门。
洞门上题着小小的八个古篆字是“九尾仙山千变佛洞”。
初走进洞,黑魆魆竟摸不着径路,左一弯,右一转,足有三、五箭路方才明亮。
又走有一里多路,方才看见厅堂楼阁,虽举头不见天日,却自窍中射进光来,就与看见天日的一般,几个妇女竟往香积厨去了。
小行者方一翅飞下来,竟到大殿上来看,只见殿上供养着过去、未来、现在三尊大佛,下边是二十四个和尚在那里念经拜忏,满殿幢幡空盖,香花灯烛,钟鼓音乐,十分庄严富丽;左半边另设一张法座,坐着一个白白净净的和尚,容貌果与唐长老相似,头垂缨络,身挂珠衣,面前也列着幢幡宝盖,香花灯烛,俨然也象一尊古佛;右半边也设着一张法座,面前也设着幢幡宝盖,香花灯烛,只是座上却无人坐。
小行者暗想道:“这装佛的和尚定是这个妖精了。
这一座定是太后坐的,这太后不肯出来同坐,想是还有些烈性,且看他后半截如何。
”便停在佛头上不动。
不多时,众僧经忏念完,要午斋斋供,那妖精便叫十二个官妆的佛女去请太后佛母来同献供。
佛女领命,就到后殿去请。
小行者又飞一翅赶上跟了进去,看见太后坐在后殿上,正凝思垂泪。
小行者看那太后年纪只好三十五、六,果然生得齐整。
正是:
金嫩珠香白璧温,盘龙宝髻腻烟痕;
虽然百种风流态,凤眼鸾眉体自尊。
那十二个官妆佛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