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刺杀齐王(2/5)
韩通和赵匡义都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
而且他们在心中骇然的同时还有另外的担忧,怪异凶悍的巨人战士只有出现的这么多吗?在其他地方会不会还有这样的士卒正在赶来。
如果再有这样的士卒出现,那么攻守态势将会彻底反转过来。
商量之后,韩通和赵匡义决定先退后几十里找个妥善位置驻扎。
虽然拿不下淘沙口,但自己这些人能绕到这里至少也是个意外,可以给前面的青云寨造成压力。
另外这支兵马拦在这里,蜀军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调兵运粮,这也可以给青云寨的军需援助以及其他军事行动造成滞缓。
而那些怪异的巨人战士人数不多,他们应该不会围追周军。
因为一旦到了开阔地带,即便他们再凶悍,在人数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他们肯定是要吃亏的。
这就是野史记载中极为著名的“賨人阻周”之战。
这一役,賨人以区区数百勇士在淘沙口成功阻击上万大周精锐。
近代史学研究者将賨人赞誉为“东方斯巴达人”,而賨人不仅像斯巴达人一样剽悍勇敢,他们的攻杀方式其实比斯巴达人更巧妙,其中暗含玄机,类似阵法。
吞改咬
柴荣和赵匡胤带领的人马在三泉遇阻击之后,并没有纠集兵力强攻突破。
因为就在这时柴荣连续收到好几封书信。
有两封信件是从东京发来的。
一封是范质写来的,这书信主要是说明对蜀之战粮草财物消耗极大,户部供应已经后继乏力。
国内本来已经减缓的粮价、盐价再呈涨势。
而且现在南唐也已经与大周呈警戒备战状态。
虽然符皇后组织女捐获取大量金银财物,但是因为边界关系紧张,官家交易大幅缩减,民间交易也变得谨慎,所以就算出高价都很难大量购买到粮盐。
再有一江三湖十八山方面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偷运粮盐的途径和进度本来已经呈不断提升态势的。
突然间就停滞了许多暗道,只剩少数暗道还未曾断流。
所以信中劝慰周世宗,应该及时收手,暂停对蜀战事。
还有一封是东京留守副使王朴写来的,他精通天文卜算之道,曾多次向柴荣提出“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但这一回王朴来信中的意思却和他以往主张截然相反。
信中告诉周世宗,近观天象,中天黯弱,于己天时不利。
西南象虽乱不颓,正南有害,东南多伤,于攻位不对。
这些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柴荣对蜀而战时机不对,是自己弱势不振之时。
方位偏差,蜀国方面虽然有乱,却未到颓败之时。
反是正南、东南方向有大伤大害,是可利用的大好机会。
这两封书信刚刚看完,甘东道大将军王景的军报到了。
军报详述了在威武城与李廷圭部的对阵情况,并不隐瞒自己的失利,也充分肯定了李廷圭的实力和能力,这给周世宗提供了权衡整体战局的可靠信息。
但真正让周世宗决定改变战术,并且这一次再没采纳赵匡胤建议的是韩通那边送来的急报。
看完急报之后,周世宗倒吸了一口凉气。
“賨人参战!看来我们对蜀之战只能是到这位置了,再不能往南推进。
”周世宗说出这话时没有一点艰难,可以看出他心中认为这样的抉择是非常正确的。
一旁的赵匡胤走到周世宗身边,接过周世宗递给他的急报,仔细看了两遍,然后才缓缓开口:“巴蜀賨人善战,这是自古以来都知道的。
但是賨人自汉末便少参大战,应该是其族渐渐衰落。
淘沙口出现的賨人只几百人,由此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们不必将这几百賨人看成影响整个战局的强阻。
”
“非也,汉末之后賨人不参大战,是因为之前参与的各种大战已经为他们的部族争取到稳定的生存区域。
如果这样来推断的话,賨人族不是渐渐衰落,而应该是逐渐昌旺。
那几百人可能只是他们中的极少部分,大队賨人可能还在后面。
”周世宗并不同意赵匡胤的说法。
“那么我们可以躲开賨人,不从淘沙口入川,让韩通只是在那里周旋拖延。
我们这边可加紧推进,从剑阁入川直攻成都。
”赵匡胤心中着实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攻打到成都。
“賨人此番参战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原因还不只是因为我们攻蜀会扰乱他们的生活、破坏他们的生存区域那么简单。
因为他不阻我或者助我,我最终也是会给他们妥善安置的,甚至给予更好的条件。
所以促使他们出战的原因肯定很重要,而且为了这个原因,那些賨人绝不会仅仅在一处阻截我们。
不管我们从哪一途径推进,他们都会前来迎战。
”柴荣真的不愧为一代帝王,看事情总是那么透彻。
而事实上他今天所说的话后来真的得到了印证。
“那我们花费如此大的物力财力,最终就因为几百賨人而放弃原定计划?”赵匡胤感到心焦,因为原定的计划其实是属于他的计划。
“不是放弃,而是折中。
范质和王朴都写来书信,告知和分析了一些此战的不利因素,我觉得都还有道理。
西边王景战事不利,东边韩通被賨人阻截,然后炳灵关、凤裕关、鹧鸣关、金花寨几处出现‘石人望关’。
我派遣了金舌头前去打探情况,他发回密信告知,吐蕃界内有多个异族聚集。
所以我们不得不防吐蕃人借机冲关啊。
”
赵匡胤听到金舌头的名号后便知道信息绝对可靠。
这金舌头是个吐蕃僧人,因犯下多种戒律要被严惩,于是一怒之下破关出寺。
后来在游荡中偶然遇到周世宗,周世宗喜他身具超常异能,于是收在身边做贴身护卫。
但实际上他这护卫只是挂名,并不真正跟在周世宗身边,就是像赵匡胤这样深受周世宗信任的重臣也极少见到他。
金舌头可以在周世宗面前来去自由。
周世宗之所以给他如此特权,除了理解他受不了很多官家规矩外,另外也是想让金舌头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招募来更多能人异士。
这金舌头感恩于周世宗,不仅神出鬼没地以潜在暗处的方式时刻保护周世宗的安全,而且还招募到十来个帮手。
这些帮手都是身怀绝技奇能的,其中包括江湖上有名的三手,摄魂仙手万斌、索命鬼手顾登科、万变魔手尤姬,另外还有用毒辨毒的奇才品毒狻猊毛今品。
金舌头本就是吐蕃僧人还俗,所以他对吐蕃的情况非常熟悉。
让他前往柄灵关、凤裕关探查情况可以说百无一漏,而传回的信息也肯定百分百的准确。
“所以现在是时候相机行事改吞为咬了。
‘游龙吞珠’,一下吞得太多反不见得能含下,还不如少吞几个可以咬得更紧。
入蜀之后,我们直攻到此地步才有賨人出现阻截,这也就意味着之前我们所经过的蜀国区域与他们无关,那我们何不专心来把这些地盘拿下。
”柴荣的杰出之处不仅是英雄无惧,更在于能发能收、知进知退。
赵匡胤张下口却没出声,他想再次提出异议,可突然间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异议可提,而且就算提了也不起什么作用。
而此时柴荣已经开始下达旨意:“发火急令与韩通、赵匡义,让其二人在青云寨、淘沙口间骚扰牵制,不必与賨人硬战,只是阻滞蜀军兵马粮草运转速度就行。
令左先锋营前将军成靖,带所辖人马留于此处佯攻,牵制此处阻截的蜀军,吸引成都和沿途州府赶来增援的蜀军。
其余各营明天一早随我拔营往西,会合甘东道王景。
力求对李廷圭部速战速决,先将秦州拿下。
”
这是周世宗已经作出的决定,所以谁都知道没人能让他再作更改,包括赵匡胤。
而周世宗果断转变思路,重新调整战略方向,使得他在粮草紧张、蜀军势大的情况下,以最短时间奠定了夺取秦、阶、成、凤四州的胜利基础。
春芽抽绿,嫩苗拱土,新燕叼巢,这一切仿佛是发生在一夜之间,或许就是刺客闯入秦淮雅筑的那一夜。
那是个纷乱惊心的一夜,让某些人突然意识到危机离得很近、来得很急。
于是陡然提升的警觉性和恐惧心让他们不得不认真注意身边的细节,考虑正在发生的局势,揣摩所有与自己有关的可能。
而某些人中肯定包括齐王李景遂。
但无论细节还是局势,都很难确定刺客是否依然存在。
最多可以发现春天在一夜之间已经悄然来临,春天既然来了,那第一场春雨还会远么?
刺客闯入秦淮雅筑刺杀齐王的事情很快传遍了金陵城,成为从民间到官家最为热门的谈资。
但是无论皇家,还是官府或者官府管控之外的秘密组织,都没有刻意采取任何措施。
这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八门城防、铁甲卫、夜巡衙差都有人亲眼看到刺客逃出金陵,所以只派出人赶到周围的府县通知协查追捕,在外围设卡围堵试图将刺客捉拿。
再有李景遂没有对追捕刺客的事情做出指示,虽然刑部由他掌控,而追捕刺客的事情主要是刑部在操作。
但李景遂真的没有对追捕刺客的事宜说半个字,任凭手下人按自己的理解去忙乱。
再有就是秘行组织方面,夜宴队也好鬼党也罢似乎都对这件刺杀事件没有兴趣。
或许是完全信任齐王掌控的能力,怕参与其中反招人厌烦。
当然个别人除外,比如说顾子敬。
事情发生之后,李景遂一直保持着很冷静、很沉默的态度,偶尔也会出现些神不守舍。
像是受到了惊吓,又像是因为身边许多得力高手死伤惨重而悲伤。
而其实李景遂并不是一个容易受到惊吓的人,也不是一个会轻易悲伤的人。
他的静默和神不守舍是因为在考虑一件大事,下一个大决心,做一个大决定。
齐王遇刺之事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第二天上朝时,所有大小官员都表示了慰问。
就连元宗李璟也过问了此事,并责令金陵提督府、江宁府衙、巡卫处配合刑部追捕刺客。
但最先将关心付诸行动的人不在朝堂上,这人便是顾子敬。
就在第二天的一大早,顾子敬刚起床便从匆匆赶来的卜福口中知道了齐王府上有刺客闯入的事情,于是立刻带着卜福赶往秦淮雅筑。
他在内务密参澈明间做事,不用上朝,主要任务就是东晃西荡地打探各级官员的秘密和动向,所以不管有没有实际公务都比较自由。
而齐王家里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无论是从他自身探查秘密的本职工作的角度,还是为了表现自己、接近齐王、讨好元宗的角度,顾子敬肯定是想抢在别人之前找出些有用的证据。
顾子敬带着卜福将夜间刺客涉及的所有位置查辨了一个来回。
当然,这过程只能是卜福去做,顾子敬只是在旁边焦急等待可以让他在李景遂面前邀功的结果。
不,不仅是在李景遂面前邀功,还要在元宗李璟面前邀功。
因为顾子敬很强烈地感觉这趟刺杀背景不一般。
要没有十足的实力,绝不可能组织这样深入秦淮雅筑的刺杀,并且重创秦淮雅筑的高手后顺利逃脱。
其实刚一听说刺客夜闯秦淮雅筑,顾子敬立刻便联想到前些天韩熙载透露给他的另一个消息,太子李弘冀有逼宫强取皇储的意图。
本来他是想将这消息拿到元宗面前谋求更高地位的,但是临到说出时他又缩了回来。
因为怕这消息对元宗刺激太大,自己遭迁怒反成发泄怒火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