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薄膜上的“涟漪”与采购单上的“影子”(1/3)
研究所低温实验室的欢呼声犹在耳畔,“晶格暖流”薄膜展现的“柔纳”之美令人振奋。
但陈默和沈清秋都清楚,实验室的成功只是起点。
将这微观的“舞蹈”转化为覆盖在“默灵”工业机械臂关节上、能抵御百万次冷热循环的可靠散热模块,才是真正的挑战。
而在这条量产化的道路上,新的涟漪已然泛起。
“默灵”租用的中试车间里,气氛远不如研究所实验室那般轻松。
赵铁柱眉头拧成了疙瘩,盯着刚刚下线的一批试制“柔纳”散热模块。
“问题出在**薄膜的均匀性和附着力!**”他指着显微镜下的图像,“实验室里手工贴合的薄膜,完美!可上了咱们这台老旧的**卷对卷磁控溅射镀膜机**,问题全来了!”
问题具体而棘手:
1.**厚度不均:**机器稳定性差,导致沉积的钛镍合金薄膜**厚度波动超过±10%**!部分区域过薄,强度不足;部分区域过厚,柔韧性下降,影响“剪切柔纳”效果。
2.**附着力不足:**在快速卷绕和后续封装工艺中,薄膜与基底(通常是铝散热鳍片)的结合处,**局部起皱、脱粘**的比率高达15%!这意味着封装好的PCM单元可能在振动或热应力下提前失效。
3.**良率低下:**综合下来,满足性能要求的“柔纳”模块良率不足50%!远低于工业应用的底线(通常要求>90%)。
“**设备!是设备拖了后腿!**”赵铁柱一拳砸在控制台上,“这台破机器,是所里十年前淘换下来的二手货!精度、稳定性、真空度都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陈默拿起一块边缘起皱的废品模块,感受着那层比头发丝还细的薄膜的脆弱。
实验室的“暖流”很美,但工业化的道路,需要坚实的设备根基。
他看向沈清秋:“清秋,材料所那边,有没有更先进的设备?或者…国内哪家能做这种高精度薄膜代工?”
沈清秋翻看着材料所设备清单和行业资料,摇摇头:“所里最好的设备在忙军工项目,排期至少半年。
国内能做这种精度、这种特殊合金薄膜的厂家…凤毛麟角,产能和报价都是问题。
”她顿了顿,“最可靠的,是进口德国‘普朗克精工’或日本‘山崎精密’的高端磁控溅射设备。
但…**采购审批、外汇额度、禁运风险**,都是拦路虎,时间我们耗不起!”
**“晶格暖流”的暖意,在量产设备的寒冰前,似乎又冷却了几分。
**如何跨越这道设备鸿沟,成了“默灵”散热技术落地的生死劫。
王干事关于沈清秋在“默灵”权限限制的通知正式下达。
沈清秋平静地接受了结果,迅速完成了工作交接。
她没有离开“默灵”,而是将重心完全转向了材料研究所这边,担任“**PCM材料联合攻关组技术协调员**”。
这个职位,是她与王干事、陈默以及研究所领导共同商议的结果:
***核心职责:**
1.作为研究所与“默灵”的**技术桥梁**,负责**需求对接、进度跟踪、成果转化协调**。
2.深度参与PCM配方、壁材(尤其是“柔纳”薄膜)的**基础研究**与**实验室验证**(这是她擅长的)。
3.**严格过滤:**确保传递给“默灵”的信息仅限于**脱敏的性能参数、宏观失效模式、通用优化方向**,**绝不涉及具体配方、工艺细节、核心微观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