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长相守,共白头(2)(1/5)
清晨的长春,天色亮得晚。
厚厚的窗帘缝隙间,透进来的不再是上海的薄亮微光,而是北方那种更沉稳、更清冷的白。
大力醒来时,比平时的生物钟略晚了一些。
长途旅行和环境变化的微妙影响体现在了身体深处的一丝倦怠里。
她习惯性地伸手摸向床头柜,却摸到一个温暖坚实的胸膛。
孟屿睡得正沉,呼吸均匀悠长。
他的手臂还松松地环在她的腰上,是她入睡时的姿势。
大力没有立刻起来,她眨眨眼,适应着房间里的昏暗。
暖气开得很足,被窝里暖烘烘的,孟屿身上传来沐浴露混合着一点点他本身干净气息的味道,沉静又让人安心。
她小心地往里蹭了蹭,像贪恋火炉温度的小猫。
片刻后,枕边的手机屏幕柔和地亮起——7:15。
几乎是同时,孟屿搭在她腰上的手臂紧了紧,下巴在她发顶蹭了蹭,带着刚睡醒的微哑鼻音:“……醒了?”
“嗯。
”大力应了一声,声音也带着点未散的睡意,“孟屿,生物钟受到地理偏移干扰,晚了11分32秒。
”她精确报告。
孟屿低笑出声,胸腔的震动清晰地传过来:“允许冗余。
今天不急。
”
他终于睁开眼,眼底还带着一丝慵懒,却已经低头在她唇上印下一个浅浅的早安吻,“感觉怎么样?有冷着吗?”
大力摇摇头,很认真地感受了一下四肢的温度:“核心区域保暖维持良好,末端神经……脚趾和手指轻微冷感,在可接受临界值内。
”她一本正经地分析着,说完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嘴角忍不住弯了弯。
孟屿被她逗乐了,故意用下巴蹭她的额头:“那孟牌取暖器现在开启,提供末端关怀服务,持续……嗯,看你表现。
”
两人又赖了几分钟床,直到陈峰的电话带着东北汉子的豪爽穿透清晨的静谧:“老弟!醒没醒呢?餐厅早餐可老丰盛了!麻溜下来整点热乎的,吃饱喝足好出去浪!”
城市的轮廓在冬日的晨光中清晰起来。
昨晚模糊的山影此刻露出了更真实的样貌,黛青色的远山起伏连绵,山顶覆盖着即使在城区也肉眼可见的莹白积雪。
早餐是中西合璧的自助。
大力端着盘子,目标明确地直奔东北特色区域:金黄喷香、馅料厚实的猪肉酸菜馅饼,滑嫩Q弹的鸡蛋羹,一小碗黏糯甜蜜的八宝粥配着油炸小酥饼。
孟屿则拿了杯现磨咖啡,配着烤得焦香的面包片和煎蛋。
刚落座,大力便从随身背包里拿出她那本浅棕色封面的笔记本,翻开,里面夹着一张打印纸,字迹娟秀工整。
推到孟屿面前:“今日行程规划。
”
孟屿接过来,纸上是清晰的表格:
上午:
?地点: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
?时间:9:00-12:00
?活动概述:沉浸式体验中国电影摇篮的历史与发展(基于孟屿个人兴趣权重匹配度99.7%)。
预留自由探索时间(冗余系数1.2)。
?预计交通耗时:20分钟(打车)。
下午:
?地点:南湖公园
?时间:14:30-日落(预计约16:20)
?活动概述:体验市区最大天然冰上活动场(非参与式观测为主),目标行为:采集城市雪景样本,重点锁定:自然光线下冰雪覆盖湖面与天际线耦合影像(日落时分)。
气候寒冷,装备保障需严格执行。
?预计交通耗时:15分钟(打车)。
傍晚:
?餐饮:与陈峰约见,晚餐地点待定(推荐指数:高)。
?目标状态:18:00前返回酒店休整、备份当日影像数据。
孟屿一目十行扫完,指着下午的重点目标笑道:“采集耦合影像?说人话,大力。
”
大力正小口咬着酥脆的馅饼边缘,闻言咽下食物,认真道:“就是去拍照,重点是拍好看的雪景和日落。
给你拍,也…给我拍。
”
她补上后一句时,耳尖几不可察地红了一点点。
“明白,明白。
”孟屿了然,收起纸条,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目光扫过她透着健康的粉色的脸颊,“规划周全,执行性强,诸葛老师辛苦了。
那么……上午的电影之旅,请多多指教?”
“嗯!”大力眼睛亮了一下,用力点头。
她了解孟屿对文字的敏感和对故事的热爱,长影对任何热爱叙事艺术的人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能为他的兴趣做攻略,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满足感。
打车抵达长影旧址博物馆时,恰好九点整。
古老的俄式建筑群在冬日肃穆的蓝天下显得格外庄重,空气清冷,吸一口都带着历史尘埃的味道。
陈峰早已等在门口,手里竟还拿着两张暖贴和两杯热乎乎的露露杏仁露。
“来来来,先贴上,里面大,暖气不如酒店足!”陈峰不由分说地把暖贴塞给他们。
博物馆内部空间很大,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
从早期的摄影棚、录音间到充满时代感的海报、道具、剧本手稿,每一个展品都诉说着光影流转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孟屿看得非常投入,尤其是在那些泛黄的剧本特展柜前,他能驻足很久,手指隔着玻璃描摹那些手写的字迹,眼神专注而沉静。
大力则更像一个细致严谨的助手和观察员。
她紧挨着孟屿,孟屿在某个剧本前驻足沉吟时,她会踮起脚尖,努力看清旁边的说明牌,然后轻声告诉他影片的拍摄年代、导演、主要故事梗概。
或者在孟屿对某个老式剪辑台好奇时,她已经默默掏出小本子,快速记下了旁边的操作说明简介。
他看展品,她看他,也看他眼中的风景。
孟屿停驻在一排展示着早期电影手写剧本原稿的玻璃柜前。
泛黄的稿纸上,蓝黑色墨水书写的字迹时而娟秀时而潦草,涂改的墨团与天马行空的批注像思维的涟漪在纸面上荡漾开来,清晰记录着思想碰撞的轨迹。
隔着冰冷的玻璃,他的指尖无意识地随着那起伏的字迹虚虚描绘着,目光专注沉凝,仿佛能穿透时光,触碰到那些文字背后的澎湃情感和时代脉络的涓涓细流。
诸葛大力就安静地站在他身侧半步的位置。
她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微微偏头,目光落在孟屿棱角分明的侧脸上,他浓密的睫毛在眼睑下方投下小片沉静的阴影,那认真思索的神态,比橱窗里冰冷的展品更吸引她的注视力。
她肩上挎着一部小巧的黑色微单相机——松下LX5,金属外壳在幽暗的展陈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微光。
孟屿的目光似乎被某一页稿纸上某个改动特别大的段落牢牢锁住。
他的眉峰微微聚拢,呼吸都放得更缓,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指尖隔着玻璃轻轻点了点一处涂改旁力透纸背的批注。
就在这时,身旁传来极轻微、却异常清晰的“咔嚓”声。
声音很轻,像松针坠地。
孟屿闻声转头。
诸葛大力正放下相机,屏幕还亮着微光,上面定格着他刚才沉浸思索、带着点不解神情的侧面。
见被他发现,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眨了眨,坦荡又带点被抓包的微窘,一本正经地解释:“捕捉历史文脉与当代观察者同频共振的瞬时画面数据。
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孟屿眉梢微挑,深邃的眼眸里瞬间漾开笑意,像投入石子的古潭,连那点被打扰的不解也消失无踪。
他长臂一伸,极其自然地将身边人揽近了些,凑过去看向相机屏幕。
屏幕里,暖光下的展柜玻璃映着他模糊的轮廓,而他专注凝视文稿的侧影清晰又真实。
“嗯,”
他煞有介事地点点头,故意压低声音,带着温热的吐息拂过她薄薄的耳廓,“偷拍证据确凿,根据历史影像保护法第…嗯(孟屿心里那条规定)这张照片的独家版权,归我了。
”
大力的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起薄红,在温暖的灯光下格外明显。
她下意识想反驳,却在触及他眼底那毫无保留的笑意时,话锋在舌尖绕了个圈,变成了一个从鼻腔里发出的、微不可闻的软糯回应:“……哦。
”
像被顺毛撸乖了的小猫爪子搭在逗猫棒上,她没再尝试“执法”,反而伸出手指,指尖在相机微凉的屏幕上轻轻戳了戳那张照片边缘,小小声提醒:“这里……有点反光虚了。
”
孟屿顺着她手指看过去,的确有一小片来自高处射灯的光斑干扰。
他低笑一声,胸腔传来温润的震动:“小失误,瑕不掩瑜。
待会儿去下一个馆,孟摄影师现场教学,补拍一张更完美的‘历史时刻’还给你?”
他眼里促狭的光狡黠地闪烁,语气像是在下战书。
“谁需要你补…”大力不服输地抿起唇,但后半句还没说完,就被旁边一阵中气十足的赞叹给打断了。
“嘿!看看这老宝贝儿!”
陈峰不知什么时候凑到了另一个展柜前,指着里面一架笨重、布满黄铜旋钮和复杂皮腔的古老摄影机,正跟一个头发花白的义务讲解员聊得火热,“瞧瞧当年这大家伙!这镜头!这漆面!放到现在都是硬货!真家伙啊老师傅!”
他那带着东北腔调、高八度的赞叹在安静的展馆里回荡。
孟屿和大力交换了一个无奈又好笑的眼神,方才镜头间那一瞬温软氤氲被这极具生活气息的洪亮嗓音冲淡了许多。
大力默默把相机重新挂好,目光投向那台古老的摄影机。
“老式木制轨道摄影机,型号疑为PathéStudioNo.2或相似大型机。
”
她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亮与客观,开始履行“助理解说员”的职责,为孟屿提供背景信息,“主要用于20世纪30-40年代大型片厂内景拍摄,其笨重体型需要专用轨道和多人协同操作才能移动……但成像画质的宽容度和机械工艺的精湛度,仍是早期电影工业史上的高光节点。
”
她流畅的解说完毕,孟屿赞许地看了她一眼,那眼神里的骄傲像水面的涟漪荡漾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长知识了,诸葛老师。
”他自然地伸出手,在她发顶轻轻揉了揉。
发丝细软柔顺的触感从指间一路流淌到心里。
之后,一行人拐进一个复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放映员工作间。
空间不大,墙壁上贴着斑驳的电影海报,角落里塞着一台蒙尘的胶片倒片机,木头小桌上还堆着些落满尘灰的零配件。
暖黄的钨丝灯悬在头顶,光线氤氲出浓稠的怀旧氛围。
“嚯!这可真有内味儿了!”陈峰兴致勃勃,几步走到小桌前,“这玩意儿我知道,倒胶片的对吧?”
他大大咧咧地就要去碰那个布满按钮和摇把的机器。
“陈大哥,”
大力眼疾手快,轻轻碰了碰陈峰的胳膊,声音带着点恰到好处的提醒,清亮而不突兀,“建议非必要情况避免直接触碰未加防护的老旧机械文物,机械表面氧化涂层可能含铅锡等不稳定金属元素颗粒残留,部分老式润滑油也可能含环境不利成分。
”
她逻辑清晰,理由充分,表达极其书面化。
陈峰的手“嗖”地一下收了回来,略显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茬:“哎哟!看我!粗手粗脚的!还是弟妹懂得多,多谢提醒!多谢提醒!”
他讪讪地退后两步,让开位置。
孟屿忍俊不禁,笑着打圆场:“老陈这是心痒难耐想操作一把。
”
随即他转向大力,目光落在小桌角落一个不起眼的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