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陛下既让臣选赏赐,臣恳请辞官(1/3)
“这种水泥目前的产量如何?”
章善悄悄揉了揉肩膀,轻声回答。
“陛下,我们刚掌握这项技术,熟练工匠不足。
”
“而且这是新事物,原料准备也不充分。
”
“所以目前日产量最多百斤。
”
“不过十天内,工部保证日产量上千斤。
”
听章善这么说,朱元璋也感到困扰。
虽然这东西很好,但短时间内无法大量获取。
然而章善的话显得诚恳,不像是敷衍之词。
于是朱元璋默默点头表示认可。
朱元璋挥退众人后,兴致勃勃地拿起小锤子开始敲击水泥墩子。
这不是闲来无事,而是他在进行一项试验。
自从得知这些墩子是由不同配比和烧制程度的水泥制成时,这个念头就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他很好奇这东西究竟有多坚固。
叮叮当当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朱元璋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铁匠,敲得格外投入。
每敲一下,他的心情就愈发愉悦。
作为一国之君,他对事物的看法自然与众不同。
在他手下臣子眼中,这些水泥墩子是用来修堤坝、建桥梁或房屋的材料。
但朱元璋却看到了更深远的意义——边境防御。
如果有了这样的神奇建材,岂不是可以轻松建立小型堡垒?虽然大规模建造城市代价高昂,但一个小规模的军事据点,既能驻扎军队又能储存粮食,应该不成问题。
此外,这种水泥不仅能够替代石材,而且便于运输,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要知道,在很多边境地区,找到合适的建筑材料十分困难,尤其是与北方残余势力接壤之处。
为了建造一个简单的屯兵站,所需石料往往需要长途跋涉数百里才能运到,其间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但现在有了水泥,只要能找到运送粮食的路径,携带几袋水泥简直是小事一桩。
更让他欣喜的是,这种水泥施工速度极快。
根据章善的说法,仅一天时间就已完全凝固,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照此推算,十天之内就能完整建成一段城墙,这岂不是奇迹?在两军对峙时,这种迅速筑城的能力无异于天降神兵。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数不胜数。
他甚至得意地认为,有了这样的神物,还有谁能攻破大明的城门?
想到这里,朱元璋内心激动,这混凝土真是了不起,其作用远超想象,称其为神物毫不夸张。
满怀热情的朱元璋回到宫中后,立即让宋利去请胡大人。
他无论如何都要立刻见到胡大人。
毕竟,胡大人无声无息地被调到工部不久,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惊喜。
不给予嘉奖实在说不过去。
同时,朱元璋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他忽然意识到,这两年胡大人的功劳其实不小。
单说土豆这一项贡献,就已经是极大的功绩。
其余工作中的成绩相比之下似乎都逊色几分。
但仅凭土豆这一项,朱元璋却难以准确衡量该如何奖励。
如今,胡大人在不知不觉中再次靠近权力核心。
若丞相之位不废除,几年后胡惟庸很可能会成为争夺丞相之位的强有力人选,而且是其他人难以超越的那种。
这样一个屡建奇功的人,确实难以忽视。
朝廷赏罚若不分明,必定会引起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臣子都会团结一致支持胡大人。
朱元璋今日若对胡大人的功劳置若罔闻,日后他人又该如何自处?这关系到皇上的威严。
想到此处,朱元璋亦觉头疼。
恰在此时,胡大人步入谨身殿。
朱元璋挥手免去虚礼,开门见山地问:“惟庸,你屡建奇功,朕十分满意。
只是现下有个难题——该拿什么赏你?这里没有外人,你说说,想要何等封赏?我们一起商议,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