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因读《坐右方》,谓之蹙戎。
又尝览王充《论衡》之言秦穆为缪(音谬),及往往见士流遇人促装必谓之曰“车马有行色”,直台、直省者云“寓直”,实为可笑乃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
予太和初从事浙西赞皇公幕中,尝因与曲宴,中夜,公语及国朝词人优劣,云:“世人言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张曲江著词也。
盖取虞翻《与弟求婚书》,徒以‘芝草’为‘灵芝’耳。
”予后偶得《虞翻集》,果如公言。
开成初,予职在集贤,颇获所未见书。
始览王充《论衡》,自云“充细族孤门”,或啁之,答曰:“鸟无世凤凰,兽五种麒麟,人无祖圣贤。
必当因祖有以效贤号,则甘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
” 范传正中丞举进士,省试《风过竹赋》,甚丽,为词人所讽。
然为从竹之“箫”非萧艾之“萧”也。
《
”义同“草上之风必偃”,相传至今已为误。
予读《
若风之过箫也,忽然感之,可以清浊应矣。
”高诱注云:“清商浊宫也。
” 相传云,释道钦住径山,有问道者,率尔而对,皆造宗极。
刘忠州晏,尝乞心偈。
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
”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
”至今以为名理。
予读梁元帝《杂传》云:“晋惠末,洛中沙门耆域,盖得道者。
长安人与域食于长安寺,流沙人与域食于石人前,数万里同日而见。
沙门竺法行尝稽首乞言,域升高坐曰:‘守口摄意,心莫犯戒。
’竺语曰:‘得道者当授所未听,今有八岁沙弥亦以诵之。
’域笑曰:‘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
’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是得。
” 相传云,韩晋公?在润州,夜与从事登万岁楼。
方酣,置杯不说,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
”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
吏惧罪,守于尸侧。
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
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
”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
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杀其夫。
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
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 相传云,德宗幸东宫,太子亲割羊脾,水泽手,因以饼洁之。
太子觉上色动,乃徐卷而食。
司空赞皇公著《
刘饣束《传记》云:“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以饼拭手。
上屡目之,士及佯不寤,徐卷而啖。
” 相传云,张上客艺过十全,有果毅。
因重病虚悸,每语腹中辄响,诣上客请治,曰:“此病古方所无。
”良久思曰:“吾得之矣。
”乃取《本草》令读之,凡历药名六七不应,因据药疗之,立愈。
据刘饣束《传记》,有患应病者,问医官苏澄。
澄言:“无此方。
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可谓周。
”令试读之,其人发声辄应,至某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
澄因为药方,以此药为主。
其病遂差。
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
据杜荆州书告耽云:“知汝颇欲念学,今因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
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
古谚云:‘有书借人为嗤,借人书送还为嗤也。
’” 世呼病瘦为崔家疾。
据《
博陵崔谌,暹之兄也,尝调之曰:“何不以锥刺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
”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验,然后艺须。
”崔家时有恶疾,故庶以此调之。
俗呼滹沱河为崔家墓田。
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渐耳}”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疫疠也。
予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
“{渐耳}”为合“沧耳”也。
予在秘丘,尝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