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5/5)
那么,“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出”是“拿出”的意思,是谁拿出那书稿给明义看的呢?如果不是曹雪芹本人,也应该是跟曹雪芹很亲近的人。
因为明义接下去说:“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
”“未传”,就是还没有流行于世,没有被广泛地抄写、印刷,只在很小的圈子里被人看到,“世鲜知者。
”一般社会上的人士简直就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书。
明义说:“余见其钞本焉。
”他看到的虽然不是曹雪芹的原稿,是一个抄本,但应该不是隔了好几道手的、抄出来打算拿到庙会里去售卖的那种有商业意图的抄本,很可能是脂砚斋的抄阅加评本。
我们现在都知道曹雪芹最好的朋友敦敏、敦诚兄弟,也是满洲贵胄的后代,在乾隆时地位也不高,跟明仁、明义兄弟一样,相对于炙手可热的权贵圈子,属于较为边缘的一种社会存在。
敦敏的《懋斋诗抄》里有一首诗题目非常之长:《芹圃曹君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这里不引他的诗,只提醒大家注意:曹雪芹和明琳交往很深,而这位明琳,是明义的堂兄弟,既然曹雪芹可以在明琳家高谈阔论到声播墙外的程度,那么,曹雪芹跟明义有直接交往的可能性很大,明义看到的那部《红楼梦》如非曹雪芹亲予,也该来自明琳养石轩,其珍贵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传世的古本,书名多叫《石头记》,而明义却把他看到的那部书稿叫做《红楼梦》。
通过细读明义的二十首《题红楼梦》诗,我感觉到,他所看到的抄本,应该是一个不止八十回的本子。
比如第十九首,是这样写的:“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也枉然。
”这就说明他看到全书的结尾了。
“莫问金姻与玉缘”,就说明“金玉姻缘”即便已经完成了,最后也是个悲剧,不堪回首。
“聚如春梦”,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后来果然聚在一起成为夫妻了,但也不过是一场春梦,“散如烟”,最后像烟一样湮灭消散。
更何况他写到“石归山下无灵气”,这分明是全书的结尾。
因为书的一开头就告诉你了,一僧一道在天界看见一块大石头是女娲补天剩余石,后来,就由仙僧大施幻术,把这个大石头变成了一个通灵宝玉,最后在贾宝玉――贾宝玉原来在天界是神瑛侍者――降落到人间的时候,就把通灵宝玉衔在他嘴里,夹带到了人间。
第一回中交代,“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故意用了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最后这个石头又出现在天界,又出现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就来了一个空空道人,发现这个石头上写满了字,空空道人跟石头还有一番对话,最后抄录下来,就是《石头记》,空空道人把它改名为《情僧录》。
可见,到了全书结尾时候,就要写到通灵宝玉又怎么回到天界,明义的诗就已经写到这个地步了――“石归山下无灵气”:女娲补天剩余石到了人间,它是一个通灵宝玉;回到了仙界,就成为一块不再挪窝的大石头,没有灵气了。
虽然它上面写满了《石头记》的文字,但是富察明义他发出咏叹,“总使能言也枉然”。
就是你把这些事情历历叙述下来,但是,最后让人觉得还是很无奈。
富察明义他对《红楼梦》的理解水平、欣赏水平不是很高,《红楼梦》当中的那种深邃的意蕴他可能还不是完全理解,但是他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有最后大收束的全本。
这第十九首,你说能有别的解释吗?
第二十首也使你感觉到他看到的是全本。
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石季伦,就是石崇,这是一个西晋人,他名崇,字季伦。
关于他的记载里,最有名的就是那一段――他是个大富豪,在洛阳建造了一个很大的园林叫金谷园。
他经常跟别人斗富。
在当时的权力斗争当中,他被赵王司马伦杀了。
他的爱妾叫绿珠,听说他被杀,不堪被他的政治对手掠去,就跳楼自杀了。
“绿珠坠楼”成为一个感恩报主的典故。
很显然,富察明义所看到的是一个全本的《红楼梦》,他看到了“馔玉炊金未几春”,这个“馔玉炊金”指的“风月繁华之盛”,当然它也隐含“金玉姻缘”的意蕴在里边,如果他看到的只有八十回,只有“馔玉炊金”的情节,他不会有“未几春”的感叹,可见他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败象。
“王孙瘦损骨嶙峋”,八十回里还没写到这个程度嘛,虽然抄检大观园已经使贾宝玉精神上受到重创,但从生理上他还并没有“瘦损骨嶙峋”,第七十八回还特别有一笔写到宝玉的形象,是借丫头秋纹之口道出的:“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越显出这靛青的头、雪白的脸来了。
”这里所说的裤子是红色的,是晴雯的针线,而晴雯那时已经夭亡,宝玉痛不欲生,外貌却依然还丰满秀丽。
富察明义一定是看到了八十回以后,看见贾宝玉沦落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描写,那时候冻饿成皮包骨头,自然要用“骨嶙峋”来形容了。
而“青娥红粉归何处”,这和书里第八回那首诗里所说的“白骨累累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是相呼应的,是一个绝大的悲剧结局。
这些诗句都不可能是看了一百二十回那个本子得出的结论。
更何况你一查时间,在程、高印制一百二十回本通行本之前,这些诗早就存在了。
所以明义看到的就是曹雪芹的那个全本,一直看到大结局。
至于什么叫做“惭愧当年石季伦”?红学界对这一句诗的理解是有争议的。
我个人看法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说,《红楼梦》的结局太悲惨了,比历史上那个石崇被杀、绿珠坠楼的事情还要悲惨。
当时,石崇被杀,还总归有绿珠通过坠楼进行了一次抗议,表达了一种另外的声音。
但是,《红楼梦》里面呢,贾府“忽喇喇如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却连绿珠坠楼式的抗议也没出现,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以,倘若石崇阴灵知道,他会感到惭愧――我算老几啊!我一贯炫富争霸,德行有限,临到被政敌扳倒、死于非命,倒有一个绿珠替我跳楼,再一看《红楼梦》里的这些人物,比我好的太多,“树倒猢狲散”以后,却没有一个感恩的奴仆以刚烈赴死来表达忠诚和抗议。
富察明义写出这样一句诗,内心应该是非常悲凉的。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黛玉“悲题五美吟”,所吟的第四个历史上的美人,就是绿珠。
曹雪芹在八十回后,还写了二十八回。
在后二十八回里,薛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她嫁给贾宝玉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高鹗也写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但他是把这件事写成在贾母和林黛玉都还活着的情况下发生的,他写贾母同意王熙凤设计的“调包计”,对黛玉拉下脸绝情,而黛玉在绝望中就“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
虽然那是高鹗续书中文笔最好的部分,但我还是要郑重指出:高鹗所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进行文本细读,我已经跟大家分析过,在宝玉婚配问题上,贾母持有的基本立场是为二玉这一对“冤家”的“木石姻缘”保驾护航。
在前面我还告诉大家,经过在蘅芜苑发生的“雪洞事件”后,贾母就更不可能改变一贯的主意,去让二宝结成“金玉姻缘”了。